教育改革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事,不仅仅涉及到教育官员、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还涉及到普通的教师、家长、学生和教育研究工作者,什么人都可以对教育说上一两句的。我也打算说上一两句。
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争论由来已久,最近又有一场争论。列文如下:
正方:王策三:应该尽力尽责总结经验教训——评“十年课改:超越成败与否的简单评价”
反方:杨东平:新课程改革的得失和深化——兼与王策三教授交流
争论的导火索是一篇报道:十年课改:超越成败与否的简单评价–人民网
报道的内容是“教师对新课改的评价”的网络调查结果,该调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机构组织实施,近4000名中小学教师接受了抽样问卷调查。受调查教师覆盖了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乡各级教师。(见正方文章)
强烈建议读者先把两篇文章比较着来读,可以兼顾和权衡,对于正确对待课程改革会很有帮助。
因为调查结果明确显示了教师对课程改革不满(表现在总体评价75%不满意;73%认为知识体系不系统;47%认为学生课业负担反而加重了),所以争论的关键并不是课程改革的成败。而是如何解释这个调查结果以及如何面对的课改问题。
正方的观点是:这个调查明确显示了课改的失败,而“超越成败”有逃避责任之嫌,当务之急是要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对立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停止“覆灭”“应试教育”这个口号和目标,回到“学科课程”为主“经验课程”为辅的正常轨道上来,依照科学的工作方法逐步改善片面应试的弊端,而不是另起炉灶。
反方的观点是:观念的胜利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它是教育范式转变的前提。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农村学校“学生主体课堂”是改革的一朵奇葩。今后,一是在打破“教师中心”之后,继续打破“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走向以儿童为中心的生活教育。二是简政放权、改革中小学办学体制,促进教育家办学,使自下而上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两方提出的措施都有可取的地方自然不必细说。但是对于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和未来走向,他们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正方在说你看,教师最有发言权,这十年的课改是不成功的,不承认也得承认,考试和学科课程本身并没有错,是我们需要理性回归的正路,只是我们需要想办法改善其某些弊端罢了,决不能完全抛弃它们。
反方则认为,改革也不是一点都不成功,教学观念的转变不就成绩吗?另外杜郎口模式也很有潜力,只要有更好的政策,其“星星之后”可以燎原的。改革的根本方向并没错,当然还是要坚持走下去。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值得讨论和思考:
关于观念的胜利
- 教学观念的转变到底算不算课程改革的成绩呢?教师的教学观念真的转变了吗?
- 改革进程中,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怎样发生的?是自发的?还是被挟持的?稳定与否?
关于调查结果的解释 - 这个调查结果究竟应该如何解释?做出怎样的结论才是恰当的?(不大不小)
- 如果想全面评估课程改革取得的实质性进展,那么应该做这个评估?应该收集哪些数据?
关于今后的路该如何走 - 未来的教育改革走向究竟应该如何走?这样大的决策应该依据什么做出?
- 究竟是专家引领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适合中国,还是在大的政策框架下自下而上星火燎原适合中国?各有哪些利弊?
课程改革反思应该遵循的原则:
- 不要只看结果,要分析产生结果的原因。
- 不要推卸责任,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认清问题。
- 不要太主观化、运动化、意愿化、敌对化,要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和国情做出决策,求准不求快。
其实这场论战早就开始了,细看其中的参考文献就知道了。能听的进去别人不同的意见,才了不起。毕竟是为公不为私。其实课程改革的团队恰恰需要不同的声音,决策者应该将不同声音都纳入到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团队中,不辨不明。协商下的妥协要胜过一边倒的绝对胜利式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