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教学技能比赛体会与思考

今天做了一个下午的评委,思维高度运转,有13位选手参赛,13个教学片断,却没有疲惫感,反而觉得有好多东西要想想写写,做一个记录。

我们这场是理科专场,有数学、化学,还有生物、地理,都属于科学的范畴,所以各学科老师点评起来也没有很大的隔阂,很自然和亲切。科学无边界。每位选手有10分钟,一般也只能展示一个片段,讲一个重要内容。据说,比赛的选题是随机抽的,这跟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的环节是类似的。从进入决赛的同学的表现来看,选手的综合素质都挺高的,讲起课来也很像样。

其实这样的比赛,首先比的是心里素质和气场,信心足、表达好,能在很大程度上为选手加分,也会直接影响现场发挥。如果再加上思路清晰、设计合理、收放自如那么就往往能打动评委,获得高分。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充分的准备,离不开对内容的深刻把握,离不开恰当的教学活动设计。

科学讲究的是逻辑和实证。数学尤其注重逻辑。因此,教学的过程也要有一个清晰的内在逻辑。这个逻辑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知道怎么教,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从认知起点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走到认知终点,也就是达成教学目标。但是,要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走,教师不能一直拢着不放,这是绑架学生,这就像旅游,无论你旅游线路设计的多么巧妙、多么好,如果你让旅客一直坐在大巴士里不下车,他们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合适的地方、重要的地方能够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交流讨论,就像导游每到一个好的景点都会让旅客下车近距离亲身体验和观赏一样。

选手比赛过程中暴漏出来的一些问题:

  • 教学设计中缺乏前端分析或者教学目标表述不恰当。
  • 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刻的理解导致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准确。
  • 缺乏清晰的教学线索,过度生硬、不自然。
  • 教学环节的前后顺序设计不合理,缺乏合理的难度梯度或者逻辑关系。
  • 教学线索清晰,但是不能在该放的地方放开让学生猜想、思考、活动、讨论。
  • 猜想的环节没有完全放开,有走过场的嫌疑。
  • 对于猜想采用教师判断的方法来下结论,而没有采用实验证据检验或者提出客观评判标准让学生参与评判。
  • 举例或比喻牵强难于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
  • 教学演示时没有让学生先提出预期,然后再进行实验。
  • 学习的阶梯设计不合理,有些情境应简单却弄复杂了,有些环节则简单重复。
  • 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和参与环节相对缺乏,一致是教师再讲,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和活动空间。
  • 对于动手活动、小实验和隐喻的利用不足。

选手表现出来的优点:

  • 表现出很好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 都做了非常认真、和充分的准备。
  • 能够设计出贴切、有助于理解、吸引人的导入、比喻或小实验。
  • 能够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
  • 媒体、技术的选择和使用也较为合理。
  • 教态自然等等

上好课要做到四个字:识、化、放、收。

基于我的理解,我觉得要上好课,需要能做到四个字:识、化、放、收。

识:是你要特别熟悉和了解你要讲的内容,只有深刻的了解它,认清它的真实面目,你才有可能帮助学生洞察这个内容的实质或者核心概念。

不识庐山真名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有高屋建瓴,才能醍醐灌顶,深入浅出。

化:你要能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和表征这个内容,这样你才更有可能帮助不同的学生理解。除了将内容转化为表征,还要能将内容转化为学习活动和体验,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活动和体验中思考和领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只有丰富多样的表征和将内容活动化,才能帮助学生学习。

放:教师需要在适当的环节、合适的时机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如果没有这样的环节,课堂就会显得很僵硬,也不能暴漏学生真实的想法和水平,当然也就错失了很多教育契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放的时机非常关键,是否做好了铺垫,是否有放的价值,是否适合放,只有选对了时机,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收:学生的探索和思考总会遇到困难的,总是不全面或有局限的,这个时候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把难点攻破,把问题看穿,辅助学生走到认知终点、达成教学目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收是对应“放”暴漏出来的学生学习需要或教育契机而进行的。收要收得恰当而无痕迹,就像细雨滋润万物一样,自然而然。

总而言之,对于教师而言“不识不化”,如果没有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就不能讲内容转化为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此外,教师还要“能放能收”,也就是教师不能只牵着学生的鼻子思考,这样的教学会很僵硬,也不利于学生扩展思维,教师要在学生有基础和准备的地方放开让学生大胆思维、想象,当遇到学生反复尝试也解决不了的障碍时,教师这时在提供阶梯或者引领方向。

感谢您的鼓励和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