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新手教师如何成长为一个专家教师?在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哪些必需品?
关于教师的成长之路,无外乎3条:从知识载体中间接的学,从实践经验中直接的学,在与人合作工作中一点一滴的学。所有的学习都离不开自身努力和独立思考,同时也离不开与之相作用的良好外部学习环境。这3条路可以概括为:阅读-思考-写作的理论学习;实践-思考-再实践的经验学习;参与-思考-协商的社会化学习。
从成长的必需品来看,教师的成长需要知识载体、教学实践以及学习共同体。那么,究竟怎样的知识载体,教学实践环境以及学习共同体能够显著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呢?三者怎样结合和相互作用会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呢?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进行回应。
问题一:知识载体应该承载哪些知识?
回答: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关于评价的知识
换句话说,哪些知识对教师而言最重要?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评价的知识?还是关于教育情境的知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打一个比喻。教学好像攀岩,教师首先自己要能够在不同的地点随意穿梭,当然是借助自己已有的概念框架,这就好比缆绳,教师通过缆绳将不同的区段连接起来。而学生需要攀岩时,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在哪,接下来需要了解学生攀岩的基础技巧和能力情况怎样,然后才是给学生布置合适的练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科内容知识,同时也要了解学生和诊断学生学习情况的办法。进而应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组织学生练习活动,发展认知能力。
要想上好课,教师必须对所教的内容特别熟悉。什么叫做特别熟悉呢?能找出更多内容之间联系;能识别重要学科问题和概念;能举出更多的生活实例;能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活动】:请你找出高中生物学章节与章节的联系,并思考这种联系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
如果教师对整个课程有一个宏观的地图或者整体的概念框架的话,而且他知道学生已经学了哪些,已经走到了哪里,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力,那么他就能更好的设计下一次短途旅行,已达成课程的蓝图。而显然,客串讲座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教学案例
中心问题:植物为什么能向光生长?
这是植物激素调节相关的内容。通过学习植物激素调节,学生可以初步领略生物体在特定的时空和条件下展现特定的生命活动,这样的复杂的生命活动是如何实现的。后面要学习的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则是对这个概念的进一步完善和加深。
那么关于这个话题,到底哪些内容是最重要的呢?不同老师会有不同见解,但是要抓的准,必然要有扎实的学科功底,要能抓住这个主题相关的核心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所以说,学科知识对于抓住核心概念、确立教学目标的必要前提条件。
核心概念:
1 植物激素在特定部位产生,通过运输作用在特定部位,进而调节植物生命活动,其产生、运输和作用受环境因素影响。
1.1 植物的向光生长是在生长素的调节下实现的。
1.1.1 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1.1.2 单侧光使得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少,背光侧多。
1.1.3 生长素向下运输,作用在伸长区,使得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
1.2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具有特定规律,并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1.2.1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
1.2.2 生产素的运输规律。
1.2.3 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
1.3 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1.3.1 两种激素可以协调发挥作用。
1.3.2 两种激素也可以相互拮抗。
明确了学习目标,那么如何围绕中心问题以及核心概念设计学习活动,揭示学生的想法,并在其基础上构建科学概念呢?这就需要所谓的学科教学知识,也就是教某个具体主题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个知识不是现成的,是需要教师自己去创造、借鉴、积累进而生成的。和一般性的教学法知识不同,这样的学科教学知识更加具体和实用,当然其迁移性则不高,比如某个比喻或者活动只适合特点教学能够和学习阶段的学生,而很难迁移。对于本主题,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来开展教学。
活动1:学生构建植物向光生长的所有可能解释模型。
活动2:通过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对学生构建的不同模型进行检验。
活动3:通过集体的、公开的、基于证据的科学论辩,筛选和完善学生已有的解释模型,并最终达共识。
之所以选择和设计这3个活动,是因为每个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活动1可以解释学生已有的想法,并且开放学生思维,让学生体验学习构建构解释模型的过程和方法。活动2是给学生实验的机会,以及检验和完善模型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收集数据、记录结果、得出结论。同时也体现了科学是要靠证据和逻辑的,而不是教师的权威。活动3,主要是个学生表达的机会,督促学生基于证据进行解释和辩论,锻炼表达能力和科学论证能力。
问题二:怎样的教学实践最有成效?
回答:有针对性的实践与反思
问题三:怎样的学习共同体最优帮助?
回答:基于项目、立足实践的混合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