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Survivorship-bias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成功者,受了很多伤,然后说这些受伤的地方都应该保护。但是,恰恰相反,受伤的地方反而不用保护,没有伤口的地方反应应该保护,因为这些地方一旦受伤就难以成功的站出来了。

幸存者效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亚伯拉罕·沃德教授接受美国海军要求,运用他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给出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建议。沃德教授针对盟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整个飞机中最容易遭受攻击的位置,但是机尾则是最少被攻击的位置。因此沃德教授给出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但是美国海军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提出以下其加强机身防护意见的依据:

本次统计的样本,仅包含没有因敌火射击而坠毁并安全返航的轰炸机。
沃德教授假设所有中弹的弹著点应该会平均分布在机身各处,而能安全返航的轰炸机机身中弹数量较多的区域,是即使被击中也比较不会导致坠机的部位。
机翼被击中很多次的轰炸机,大多数仍然能够安全返航。
机尾弹孔较少的原因并非真的不容易中弹,而是一旦中弹,其安全返航并生还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
军方最终采取了教授提出的增加机尾防护的建议,后来证实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这项研究对当时仍在发展初期的作业研究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上来自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0%96%E5%AD%98%E8%80%85%E5%81%8F%E5%B7%AE

感谢您的鼓励和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