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的淅淅沥沥,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新,地上新采摘的10个植物标本经过小雨的洗礼更加娇艳欲滴。一位位同学撑着雨伞从这些标本面前走过,时不时蹲下身,数一下花瓣、观察一下花蕊或者拨弄一下果实,然后便在纸上记上一笔。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前面几个标本都比较熟悉,很快就写好了答案。但是,有一个标本让我蹲下身、眉头紧皱,我拼命回想眼前植物标本的相关信息,一个重要信息浮现出脑海“苹果它妈山丁子” 1,可是不敢确定,突然眼前一亮,既然它可以嫁接苹果树,哪它的果子估计与苹果相似,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咬了一口,咦,味道不错。于是很笃定的就把三丁子写在了答卷上。
这大概是2002年的事情,当时我们正在小龙门进行本科植物实习,考试的方式就是认植物标本。这一幕可算是记忆深刻,那场小雨还有那颗三丁子,到现在已经快20年了,我还是记忆犹新。因为这次考试的方式别开新面,以往的考试都是纸笔考试,要写出不同植物科属的特征,记忆力是关键。但是这次,光有记忆力还不行,还需要观察和理解力,比如向我通过味觉分辨植物估计也是超出了考官的想想了吧,但确特别真实。恍惚间甚至有了神农尝百草的领悟。当时也没觉什么,就是觉得这种考法挺新鲜有趣。现在才知道,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纸笔评价方式的评价——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
什么是表现性评价呢?真实的情景,真实的任务,开方向性的问题解决策略,评估综合性素养。与纸笔评价不同的是,表现性评价不局限于纸笔,考生往往需要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下完成真实任务,考官更具考生的任务表现对考生的能力做出评测。这种表现可以是最后的产品,也可以是过程本身,或者两者都包含。比如,上面的植物实习考试,老师可以看最后的答案,也可以观察考生鉴别并最终确定答案的过程(不知道我当时哪一口是否已经被老师记录在案了)。
还有很多与表现性评价相近的表述,比如真实性评价,也有翻译为实做评价,替代性评价。其中替代性评价强调的是用其他评价方式替代传统的纸笔评价,它是从评价形式的不同来命名的。还有学者对表现性评价和真实性评价做了却分,认为表现性评价强调的是基于行为作出评判,而真实性评价强调通过生活中真实的问题情境和任务来评判,两者都强调通过任务表现能力。由于我们一般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都具有真实的情景,所以我们把表现性评价与真实性评价等同处理,从而避免名词过多而造成的不变。
如果你的学生对纸笔考试已经厌烦了,那么,你就要任真考虑一下表现性评价了。因为,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动机具有更大的优势。特别是当下,核心素养的提出,其本质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品格,而表现性评价恰恰最适合这一任务。
表现性评价的构成:任务;观察;解释;认知模型。表现性评价需要教师设计一个对于学生具有真实意义的任务,任务的目标尽可能明确,评价的标准也应事先让学生知晓,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是个人任务也可以是小组任务。通常表现性评价的任务可以是制作一个产品,也可以是设计的问题解决方案,还可以是两者的融合,比如导演一部话剧。我们以制作一个产品为例,解释一下表现性评价的设计过程。
任务
一位小学科学老师在给4年级的学生上课。他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浮与沉。老师不仅让他们观察不同的日常生活用品在水里的沉浮状态并找到浮沉与密度之间的关系,为了检测和巩固他们的理解,老师还带他们做了一个趣味活动项目————制作橡皮泥船。
每个孩子分到一块同等大小的橡皮泥,然后可以把它捏成各种形状的船,观察能否浮在水面,还可看这个船能够承载多少硬币。每个小组的成员之间可以交流、合作,最后选出承载能力最强的船参加比赛,之后老师会让同学们分享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课上,孩子们对这个项目非常着迷,他们尝试不同的形状,每次自己的船能够承载更多的硬币时,他们都会欢声雀跃。为了防止橡皮泥溶于水,有的孩子想到用塑料薄膜把船包起来,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师的公开表扬。还有的孩子虽然承载能力不是最大的,但是船的颜色和形状非常美观,也得到了老师的称赞和认可。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没有按照常规的,一个个科学概念去讲解,质量,体积,密度,也没有去讲浮力的公式,而是让学生进行一场比赛,什么比赛呢?用相同体积的橡皮泥,制作一艘承载能力最大的船。这个任务真是既好玩又长本领。这位老师真是太有智慧和想象力了!
任务本身包括任务的目标、条件限制、竞争规则。比如这个活动的目标就是制作橡皮泥船,并且让它能承载更多的硬币。条件限制就是大家的橡皮泥一样多,其他材料也一样多。规则就是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测试,改善,最后参加比赛。
观察
明确观察点和数据收集。在这个任务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那些行为,收集哪些数据。比如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合作情况、测试次数,还可以提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这么设计,为什么选择球形或者长方体形等等,当然还要记录最后的比赛数据。
解释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任务中的表现给出解释,这样的行为表明学生发展达到了什么样的层次,下一步应该提供哪些教学指导,从而进一步提高。
认知模型
给出解释的并不是简单的根据观察结果和数据做出的,而需要依据认知模型。所谓,认知模型就是学生在某一个认知领域的发展水平是如何由低到高一步一步进阶发展的。不同水平有怎样的差异,水平的高低如何划分和排序。认知模型可能开始是一个假设的理论模型,经过不断检验优化就成为具有证据支持的可操作性模型了。它是连接解释和观察的桥梁,是做出评判的依据,也是表现性评价设计的核心和难点。
教育测量把观察、解释、认知模型成为测量三角,它是每个高质量教育测评的核心要素。而任务则是为观察、解释、认知模型建构提供了最佳视角和依据。
注脚
[1]:以前山丁子多是野生的,经常用于做苹果树的砧木。所谓砧木就是利用山丁子的根和茎为苹果枝条提供矿物质元素和水分,下面的山丁子是砧木,上面嫁接的苹果树枝条叫做砧穗。嫁接的好处就是克服了苹果树对土壤的要求,而且同样还可以结出苹果。戏剧的是,现在发生了反转。有人发现山丁子味甘酸、性凉、无毒,能润、生津、利痰、健脾、解酒,营养成分高于苹果。有人发明了以苹果树做砧木嫁接山丁子的方法。真是世事无常,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看来当年那一口的营养价值还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