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他乡的童年》一个记录片,探讨不同国家文化下的教育以及孩子的童年。对于关心教育的人来说,包括家长,都很有看点。就像标题一样,我们也都有童年,有或快乐或伤心的往事,作为教师、作为家长,我们又想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童年。视野决定格局,如果我们只是盯着小升初,盯着补习和学业竞争,我们能给孩子的童年也许骨感,但绝不会丰满,也许实用,但绝不会享用。我们是否要继续在挤压孩子童年的道路上狂奔?让我们看看他乡的童年会是怎样……
日本注重社会集体性的培养
日本的教育可以说是非常激进的,他们强调通过身体锻炼意志品质。片中的学校曾经让孩子无论春夏秋冬,都赤裸上身进行体育锻炼,后来因为太多人非议,终于改为穿短袖了。可见,他们对身体锻炼和意志品质发展的关注。幼儿园的小学生就要学会生活自理,自己穿衣、吃饭、活动,克服膝盖不适学习击剑。当问道要培养学生哪些品质时,她们的幼稚园老师的一句话高度概括了日本教育的价值追求,那就是“永不放弃并为他人着想”。这种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坚强的个体,同时又是具有融入社会、具体集体性的个体。最重要的,这种理念不是一两个课程或者仅仅持续一段时间,而是长期的、融入学校的方方面面,这是难做到的。
我们也有军训,但是这样的训练往往是短期的,而且常常脱离真实生活,军训过后往往又原型毕现。所以对个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集体性即便是有效的,但还难于真正融入教育生活,成为孩子的文化基因。
芬兰让教育回归真实、自由、自主
与日本的鸡娃不同,芬兰没有日本哪种高度竞争的外部环境。相反,芬兰是一个教育三无国家,没有考试、没有督导、没有职称评定。我们会以为,考试、督导、考核是教育的必须品,但是在芬兰这些都没有,但是其教育质量却是全球领先的,在历次PISA考试中,芬兰都位居前行,特别是其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学习时间投入)更是高的惊人。这不得不说打破了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当外部没有压力时,真正热爱教育的人反而能投身教育并且做好教育。真正热爱学习的孩子,反而更愿意参与学习,突破自我。
我们不禁要关心,这是如何发生的,这怎么可能。教育不一定是来自外部压力,外部压力往往容易导致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因为压力我才工作,因为压力我才学习,教育和学习真正动力却被遮盖了。因为热爱我从事教育,因为喜欢我从事学习,因为教育和学习我不断进步。这不得不说是理想环境下,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教育。如果对标芬兰,我们还差什么,我们可能实现这样的教育吗?不仅让学生学得好,还让学生学得真实、自由、自主。
透过影片,我们看到芬兰教师具有的品质,那就是非常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而他们的教育系统也正是依赖于具有高度责任感、能力和自信心的教师,他们形成了一种信任的文化,学校相信教师,教师相信学生,学生相信自己。这种信任不需要检查和监督,而恰恰是这种无条件的信任又成为师生成长的动力。到底是信任文化成就了高素质的教师,还是高素质的教师成就了这种信任的文化。无论是哪一种,其结果就是大大降低了不信任所带的心理内耗。
一个典型的例子,那就是芬兰的课程都是老师自己开发的。如果大家能去芬兰工作生活一年,相信会有更深刻的体验。一位老师会四五点钟起床,乘地铁去上班,路上会准备今天的课程,她想把现象学教育运用到自己的课程中,给学生创造解决真实问题、开展跨学科学习的机会。其中一堂令人难忘的课,她是这样设计的,让孩子们去养老院与老人互动,学习“时间与生命”这一主题,学生作为模特让老师们素描,学生也以老人为模特画画,并与老人们交谈,互相学习各自的技能,了解不同时代发生的事。课后,这位老师说,也许毕业后我上课的内容他们都不记得,但是一定会记得今天在养老院的对话。
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校长会精心选择一个CD音乐来代替刺耳的上课铃声,孩子们则会跟着音乐律动。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正是这样的细节,展现了芬兰教育的自由、开发和艺术。
印度教育追求灵活适应的问题解决而不是完美方案
印度贫富差距大,很多教育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而且社会环境复杂。但是,大多跨国企业的职业经理却被他们占据,这一方面是他们彼此的相互帮助,另一各方面就是他们善于应对突发事件和解决复杂问题。就像一位大学老师说的,也许他的学生的答案不是最佳答案,但是他会最先提出解决方案,并再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
以色列培养学生自信、创新的品格
在访谈中,以色列教师描述他们的一种文化,那就是不把失败视为结局。与不让孩子犯错不同,他们的家长和教师更在意如何让孩子经历和看待失败,而且尽早经历失败,并从失败中站起来,从而养成自信、创新的品格。他们的高中毕业生,很多都已经是公司的创始人或者CEO了,尽管99%的创新企业都会失败,但是即便失败他们也能收获很多,这是这些失败经验为成功奠定了条件,失败永远不是结局,而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中国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联系
中国社会巨变,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割不断的联系。一方面,社会要继承传统文化,一方面又要突破发展。这种继承和突破不仅体现在教育理念上,更体现在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如果说传统是母亲,现代就是孩子,中国现代教育需要在“梦你所梦,愿你所愿”的同时,也要能“见你未见的世界,写你未写的诗篇”。当然中国地大物博,影片所能展现的只是中国教育的一角,不同教育人的看法也大相径庭,既有自豪满足又有担忧无奈,大家在一种难以言表的复杂情绪中探索着前进。
纵览各国基础教育,虽然是管中窥豹,看到教育现象不能代表各国基础教育的全部,但也能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他乡的童年。我们会发现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改变学校就能做好的。就像一土教育的创始人说的那样,“教育不仅是课程,也不仅是学校,而是一场几乎全社会不得不参与的社会体验”。而在这场必须参与的社会体验中,作为家长,作为老师,你想给孩子编织一个怎样的童年?这非常关键,因为你也是这场社会体验的导演、演员、编剧、观众、评委……。
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