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与自己做朋友

1 你并不是你自己
有一个事实是你并不是你自己。或者说我和我自己并不相同。我并不存在,存在的我只是一个虚构的叙事主体,它并不是真正的、自我控制的我,它的本质是本能驱动的、大脑幻想的、过去现在未来交流体。

有的人会认为存在不同的我,他们的声音各不相同,有点像精神分裂或者多重人格。但这并不是本文要表述的。我是虚幻的,是一个事实,而不是一个呈现不同人格特征、行为不一致的个体。我曾经想过,我是如何产生的。在大学的时候就想过这个问题,和一位同学还探讨过这个问题,后来这位同学保研去了心理系。但是当时并没讨论出什么结果,除了镜像神经元和一些自己想象的可能的进化机制。

2 镜像神经元
人有镜像神经元,可以让人轻松模仿他人,这对人的社会协作十分重要。有科学家做过实验,让不同的动物去观察镜子,有些动物知道镜中的是自己,有些动物则不知道。比如大猩猩就知道,镜子中的是自己。因为,科学家在大猩猩额头上画一个红点,在猩猩睡觉时偷偷画的,但是当猩猩看镜子中自己额头有红点时,他会用手去触摸自己额头上的红点,而不是镜子中的红点。有人管这个实验叫做镜子实验(或者红点实验、MSR实验,MSR是镜像自我认知(Mirror Self-recognition)的英文缩写)。有些动物比如大猩猩、海豚、大象、乌鸦都通过了镜子实验,但是猫、狗却不能通过镜子实验,认出镜子中的自己。

3 我产生的进化机制
我产生的进化机制。首先,我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协作。如果是纯个体的生活,其实我这个概念并没有什么意义,如果这个个体只需要单独应对自然界的各种挑战的话。但是,人显然不是这种情况。人是有性生殖的动物,需要配偶才能繁殖后代,所以人至少需要区分自己和伴侣以及孩子。通常,这个生物家庭是合作的,比如男人狩猎,女人采集,共同养育后代。如此,看了我这个概念起源很早,甚至在原始社会就有。我是一种自己指代词。在社群中,每个个体为了相互区分,使用的是名字。于是某某就是我,我就是某某,是个体自我的第一个概念。我这个概念甚至要早于文字的产生。并且和语言的产生也有密切的关系。

我的概念产生的价值在于它要求个体具有可预测性和自我约束力。我让个体行为趋向一致,进而获得社会角色和标签,从而能成为社会生产协作的一员。不具有这种概念的个体无法有效参与社会协作而脱离群体,最终被淘汰。所以我本质上是社群进化压力选择的结果。如果没有社会,就没有我。我除了名字,还有更丰富的内涵,比如我的特征,我的特长,我的种族,我的相貌,我的财富等等诸多属性。我是人类社会属性的必然需求。

我们知道了我的概念的重要性,那么,它是真实存在的吗?并不存在不变的我,我是一个变化体。我并不能完全控制我,我只能是我的行为的注解员。所以我并不能控制我,因此它本质上并不属于我的范畴。那么,什么是我能控制的范畴,不知道。但是,显然我不并不是我可以控制的范畴。正因如此,所以并不存在那个可以控制我的我。那个能够指挥自己行动、控制所有行为、做出自由选择的我并不存在,而是大脑虚构出来的叙事自我。

4 我和我的关系
那么,这个虚假的我和真实的我(我们暂时这样称呼)是什么关系呢? 我是真我的船,是真我的壳,也是真我自我解放的束缚。

有诗云: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蝇子透窗偈》)

我是由我而来的,我也因我而去。所以虽然我是我的行路船,我也是我的船中客,奈何可奈何,只能相伴而行,与我自己做朋友。

5 禅诗三首

归湖南作
唐—灵澈
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
如今还向山边去,只有湖水无行路。


头头尽是吾家物
心化禅师
翠竹黄花非外境,白云明月露全真。
头头尽是吾家物,信手拈来不是尘。


插秧诗
南北朝-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感谢您的鼓励和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