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鸡蛋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食品了,(一天一个鸡蛋基本就可以满足成人的一天所需了。)
但是鸡蛋也有我们不熟悉的一面
大家知道鸡蛋是来干吗的吗?——繁殖后代
出示鸟类孵卵的照片
鸟类会不会把鸡蛋踩碎了啊?——不会
你怎么知道?为什么不会?——蛋壳保护
那么鸡蛋到你能承受多大的重量呢?大家猜一猜,我把你么的猜测记录在黑板上,看看谁猜测的比较准确。
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呢,我们来做一做,大家要动脑设计、仔细观察、详细记录。
鸡蛋能都承受40公斤左右的重量。
这个结果和你的猜想一致吗?你如何解释这个现象?
有的时候,一些鸡也会下软蛋,也就是软皮的鸡蛋。你觉得这样的鸡蛋能顺利的孵化出小鸡吗?
假设不同的鸡下的鸡蛋硬度不同,那么什么样的鸡蛋顺利孵化出小鸡的概率更高。最后经过一代一代的选择,留下的鸡蛋就会越来越结实。是不是这样无限的越来越硬,蛋壳越来越厚呢?为什么?
所以蛋壳的厚度和硬度是有讲究的,薄了不行,容易碎,太厚也不行,小鸡出不来。就好像有人说,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恰到好处,这说的美人之美。而今天我们领略的,是自然选择出来的恰到好处,是进化之美。

家鸡的祖先——红原鸡 - 鸟类 - 动物科普网
: http://www.xpzoo.cn/bencandy.php?fid=17&id=1422

鸡蛋为什么捏不碎? 爱问知识人
: http://iask.sina.com.cn/b/15883386.html

根据国外资料介绍,当鸡蛋均匀受力时,可以承受34.1 千克的力。鸟类的蛋具有如此大的承受力,是与它特有的蛋形曲线和科学的结构分不开的。蛋的结构有三层, 外层为表皮层, 又称闪光层;中层为海绵层;内层为乳头层,不同的鸟类具有不同的三层显微结构。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 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具有曲线的外形、厚度又很薄、主要承受压力的结构在建筑上叫薄壳结构,鸡蛋就是典型的薄壳结构。
但是捏鸡蛋也不是随便捏都不会碎,应该是用两只手指捏在蛋的两端,鸡蛋不会被捏碎;如果是捏蛋的两侧面,还是很容易将蛋捏碎的。












快要毕业,想起以前毕业的时候,处理自己的家当,能卖的卖掉,不能卖的送人,最后只带着少量最重要的行李和物品,包括自己的藏书。每次搬家,所有物品都要经历这样一次筛选,如果一个月连续搬八九次的话,估计最后剩下的就只剩下铺盖卷了。为什么呢?旅途是有代价的。

旅途的代价有很多很重形式,比如你邮寄行李那么需要叫邮费。如果你选择自己带在身上,那么你要付出体力和忍受旅途中种种不方便。而且这种代价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当然也会由于不同运送方式的不同而不同。总之最后一句话,选择你最需要的和最有价值的保留,其他的需要转化成方便携带的形式,或者扔掉。人如果总是不扔东西,那么是不可能的,很少人会把所有自己使用过的东西都保留(如果真有人这样做的话,这个人肯定是一个定居者,比如躺在坟墓里的古代官员们,但是他们仍然不能保留所有的东西)。

有一句话叫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的人不行了,直接飞,而且能飞的人,一个月就可以绕地球好几圈,可以称他们为空中飞人。但是这些空中飞人一定是带很少的东西的,他肯定不会把自己的吉他、钢琴、锅碗瓢盆都带在身上,因为那样的话,飞的成本会翻好几倍。其实追究到根源上,这种旅途成本源于一个简单的物理规律,做功的大小与作用力和在作用力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成正比,是耗能的。这个消耗的能量就是旅途成本的最根本原因。生物界的系统,存活下来的,都是成本高度节约的,原因就是有自然选择在发挥作用。

与其相似的,人类为了节约旅途,也会对随身携带的物品进行选择。这种选择的行为一方面取决于,携带能力(上限),另外一方面也取决于携带成本,还有物品的重要性。人们会首先选择携带重要性高的,然后再考虑携带成本低和承载量问题。知识也是这样,知识的承载也是要消耗成本的,人会选择能记住的,并且重要的信息,而会忽略无关的细节信息。所以人有短期记忆策略和长期记忆策略,从而降低存储的成本。大脑经过漫长的进化,当然它也会在成本和收益的平衡之间找到一个条件域下的较优策略。此外,信号在神经网络的传递,在人际网上的传递,也都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成本无时无刻不在付出,选择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 其主要宗旨 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 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 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 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 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来自:百度百科
扎根理论: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质的研究方法。
大体思路:
实际观察获得系统的原始材料-->经验概括-->上升到实质理论(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是宏大形式理论的基础)
它的目的:不在于经验性,而在于抽提出新的概念和思想,它不善于证实而善于证伪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 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
2.研究者要对理论保持敏感。不论是在设计阶段 ,还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 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能够倾听到材料中的各种声音,或者看到各种理论的影子
3.不断比较和完善的方法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在资料和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 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1 )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 料进行比较:对资料进行编码并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面以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同样和不同的概 念类属中进行对比,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属性。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属 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3)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 确定该 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将初步理论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4) 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 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 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4.理论抽样的方法 (拿着理论寻找可能存在证据的地方)
5.灵活运用文献 (前人理论不可过多使用,否则会受到束缚,要努力保持材料)
6.理论性评价 (概念原始性,概念密集性,概念联系性,实用性)

二、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1)从资料中产生概念, 对资料进行逐级登录:2)不断地对资料和概念进 行比较, 系统地询问与概念有关的生成性理论问题;3)发展理论性概念, 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4) 理论性抽样,系统地对资料进行编码;5)建构理论,力求获得理论概念的密度、变异度和高度的整合性。对资 料进行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中包括三个级别的编码,分别是开放式登录、关联式登录和核心式登录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上述三级编码的过程。在我对一些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人际交往活动及 其意义解释进行研究时(1998),我对资料进行了逐级的登录。首先,在开放式登录中, 我找到了很多受访者 使用的“本土概念”,如“兴趣、愿望、有来有往、有准备、经常、深入、关心别人、照顾别人、管、留面子 、丢面子、含蓄、体谅、容忍、公事公办、情感交流、热情、温暖、铁哥们、亲密、回报、游离在外、圈子、 不安定、不安全、不知所措、大孩子、低人一等,民族自尊、不舒服”等。然后,在关联式登录中, 我在上述 概念之间找到了一些联系,在七个主要类属下面将这些概念连接起来:“交往、人情、情感交流、交友、局外 人、自尊、变化”。在每一个主要类属下面又分别有相关的分类属,比如在“人情”下面有“关心和照顾别人 、体谅和容忍、留面子和含蓄”等;在“局外人”下面有“游离在外、圈子、不知所措、不安定、不安全、孤 独、想家、自由和自在”等。最后,在所有的类属和类属关系都建立起来以后,我在核心式登录的过程中将核 心类属定为“文化对自我和人我关系的建构”。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对原始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后,我建立 了两个扎根理论:1 )文化对个体的自我和人我概念以及人际交往行为具有定向作用;2 )跨文化人际交往对 个体的自我文化身份具有重新建构的功能。

引文全部摘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192030.htm
百度百科的文字最终来源可能是:陈向明(1998):《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美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 社。




我的鼠标左键的微动开关不太灵敏了,所以我就想自己修一修,网上有教程(http://bbs.bovii.com/thread-93567-1-1.html)。结果,我没有烙铁,所以作罢,而且想到还要拆开微动开关,有一定的风险,放弃了。

有什么其他的解决方法呢,后来我想到如果能用键盘代替这个左键单击不就行了吗。上网查吧,找到了相应的方法:

在“开始”菜单上选择“设置”,“控制面板”,在“控制面板”上双击“辅助选项”图标,单击“鼠标器”标签,然后单击“使用鼠标键”。这样就可以用键盘来 控制鼠标的光标,模拟鼠标的鼠标键都指键盘右侧的小键盘(数字键盘),使用时要使NumLock 键处于有效状态。以下就是鼠标键:
移动 8、2、4、6、7、9、1、3键,八个方位
长距离移动 Ctrl+以上八个键
选鼠标左键 /
选鼠标右键 —
单击 5
双击 +
拖曳 0(INS)
释放 .(Del)

由此看出,单击鼠标左键即为/,5,拖动窗口为:
先移动到窗口的标题栏,再按INS,然后用“移动”键
将窗口移到合适的位置,最后按Del。
  记住,由于数字小键盘不是真的鼠标,所以要领会它的一些规章制度。要领就是先确定下面的操作是左键呢还是右键,以及是单击呢还是双击,鼠标键是按下还是松开?然后再进行相关的操作。(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6081800434.html)
这样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虽然自己得熟悉一下数字键盘这个新鼠标。其实我知识用这个数字键盘的5来代替单击而已,我的鼠标位置还是由鼠标来控制的,这样更高效些。好了,该点击“5”发布了。




以前曾经做过一个GAE,但是今天想在用的时候发现自己全忘,后悔当初没有把自己尝试的过程记录下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记录下来是非常重要一件事情。

就我的理解,GAE就是运行在互联网上的可执行程序。要想造就这样的一个程序,你首先要你的程序找一个存放的地方,Google提供了这样的地方,而且是免费的,也就是是Google App Engine, 目前每个用户可以免费创建十个这样的应用程序。

点击上面的地址之后,你需要用你的gmail账号登陆,没有可以先去申请一个。进入http://appengine.google.com/之后,点击Create an Application,然后填写应用标识和应用标题两栏,其中标识很重要,一会我们还会用到它,比如说这个标识名为:helloworld

完成之后,我们就为应用程序申请了一个托管的空间,而且也获得一个应用标识。接下来,我们就是要开发一个网络应用程序,为了开发这个网络应用程序,我们需要下载并安装两个软件(这个两个软件也就构成了开发环境):

开发的具体过程,要根据你程序的功能不同而不同,当然你也可以找一找别人已经开发好的程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修改一下,这样会很容易,不过一般只能完成相对简单的功能,而且会受到原有代码的限制,不如自己编写的符合自己的目的和需要。

开发好之后,我们就要把这个程序上传到我们申请的那个空间上去。通常所有的程序都会放到一个目录中,比如这个目录是E:\myfiles\code\lukesvn
接下来就是用记事本打开myapp目录中app.yaml文件,修改应用名为你申请的应用标识(helloworld)。 然后打开cmd,执行appcfg.py update E:\myfiles\code\lukesvn
你会被要求输入你的gmail账号和密码,之后你的程序就上传到你先前申请到的那个空间了,你可以访问 标识名.appspot.com 来访问你的网络应用程序了,这个例子中也就是访问 helloworld.appspot.com

相关的学习资源

  • 上传您的应用程序 - Google App Engine - Google 代码
: http://code.google.com/intl/zh-CN/appengine/docs/python/gettingstarted/uploading.html
  • Google App Engine使用简介-月光博客
: http://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1880.html
  • Twitter实时同步到Ping.fm和Hellotxt-月光博客
: http://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2067.html

这是在读到一篇科学教育研究的文章时接触到这个词汇的(water dowsing)。相关资料很多,众说纷纭,相信会对大众的科学素养以及信息甄别能力会有很大的锻炼。下面列出相关信息,切记不是某个人说的或者贴在某个网上的东西就是正确的,自己学会分辨和批判性思维。
下面是有待读者自己去检验的信息:

  • Water witching (dowsing) works!
    : http://sepwww.stanford.edu/sep/jon/dowsing.html
  • Dowsing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http://en.wikipedia.org/wiki/Dowsing
  • youtube 上的真人演示Dowsing
  • 摩 尔探测器安保秘器还是科技骗局_新闻中心_新浪网
    : http://news.sina.com.cn/o/2009-02-25/142715218495s.shtml
如果你觉得它是伪科学,那么你如何证明它是伪科学?
如果你觉得它是科学的,那么你又如何探求它的机理?

科学或者不科学评判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该相信什么样的证据?

我们每个人,从小到现在或多或少都玩过一些游戏,而且也从游戏中学习到了规则和策略。奇怪的是,并没有专门的老师教我们如何玩,很大程度上,我们思考自己在游戏中的摸索和观摩同伴的操作,或与同伴交流来学习的,而且我们学习的很好,很快乐。

但是反观我们的正式教育,却显得枯燥和低效,那么,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如何解释呢?
有以下可能假说:

  1. 内容假说:有的内容适于游戏有的不适宜,而游戏中的规则和策略恰恰是那些适合游戏教学的内容?
  2. 自适应说: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控制和适应的,同时难度和内容也是自我选择。而正规教学中,学生是相对被动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不能只有选择,因此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缝合。教师毕竟不是学生自己,不能很好的照顾到所有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但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和自我监控也是有风险的,但是这又是其必须慢慢学会承担的风险,教师做的只是利用各种方式降低这种风险,但是绝不是取而代之。
  3. 设计假说:正式教育达不到非正式游戏教育的效果,原因在于蹩脚的设计。游戏教学中,充分的利用了儿童已有生活的经验,同时给与了及时性的反馈,此外还设置了不同的任务类型和任务难度以供不同学生学习,学习是在同伴竞争互助的氛围中进行的,随时可以玩,没有时间限制,非强迫性,自我负责,内容、目的、技术、方法高度整合。
  4. 投入假说:游戏投入成本大,而正式教育投入成本少。
  5. 时间假说:游戏时间投入多,而正式教育投入时间少。
  6. 其他假说:(有待大家补充)
作为教师来讲,我们确实可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并从游戏设计中获得一些启示。

Technorati 标签: 游戏教学

innovate511    to ttnn BI 观点
   
今天某电视台播放某教育专家在北大演讲如何备考中高考,说他的学生没有花过多时间拼命学习,但成绩都很好,不少进北大清华。

再听下去,他列举了很多数据,如历年数学中有多少A类知识点,有多少B类知识点,然后每年高考多少比例的常考点。他说常考点虽然只有30%,但却有
80%的分值,你只要精通这些,就足以考上好的大学。

我在想,其实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师,其实使用了BI手段进行分析,然后执行到他学生身上,得到学习效率和效果最大化。他收集每年的考题,总结考点等信息成
为维度,然后形成分析模型。

其实以前我读高中的时候,老师也分析过,还有针对性的指导,只是那时候没有数据,全凭老师感觉,于是执行情况也因人而异,有同学就是不信邪,非整难题不
可,忽略了普通题目,结果成绩很一般。

如果教育再深入“智能化”,我想这些题目、教学大纲都是公开的,是否有机构搞一个能公共使用的数据仓库,供有需求的学校、老师甚至家长使用?然后扩大
之,还可以分析考研、GRE、雅思、公务员考试等。

但如果广而推之,那是否教师和学生整体水平都提高不少?那是否又需要再精细化分析和挖掘?那如果没有使用这个分析,教育差距是否进一步扩大?
---上面是ttnn上一个帖子,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 呵呵,非常有趣的一个思路。而且见一个这样的数据仓库也很有意义,我相信肯定由学校已经有了自己的数据库,但是是不是利用的很好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把高考比作是捕鱼的话,那么河流就相当于要学习的总体内容,而哺育者经常在哪里活动呢,我们就再那个地方多花时间养育,最终的目的是让自己养的鱼被捕到的最多。

考高试卷的问题仓库就相当于捕鱼者活动的记录,我们试图寻找的就是捕鱼者的活动范围和规律。

不过这样的智能化固然是老师和学生的聪明,但这个聪明总让人觉得有些无奈。教育智能化应该更多的关注在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上,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好的学习途径,而不是仅仅关注在应付考试上。



语言是人们沟通的工具,是人类走向社会化的标志,同时运用语言沟通也是人类社会化的途径。
现在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学好外语和学好计算机同样的重要。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如果不懂得外语网络上很多优秀的资源,比如说MIT的课程资源,youtube上的外语资源,还有很多优秀的网站资源,如果我不懂得英语,我就没有办法使用。所以说,语言也可以成为学习的一种障碍。事实上,也是如此。之所以有文化和区域的隔阂,有战争,很多的原因也在于语言和文化的不通。

下面介绍几个非常好的英语学习资源:
speak2me
http://www.speak2me.cn
爱词霸
http://www.iciba.com/index.php
英语故事
http://www.rong-chang.com/qa2/
看图学英语
http://www.languageguide.org/english/

这些网站我都亲自体验过,个人觉得非常不错,特向大家推荐。学习英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言专家说一般需要6个月到一年的语言环境和不断努力才能有突破性的变化。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坚持一年,绝对不中断。

按:
以下写的内容都是在
2009年5-7月份庄老师余波两位使用Google Docs合作写作过程记录的,回过头来在重新审视一下这种行为,也是件有意思的事,特此留下文字给未来的合作编辑者。


如何利用Google Docs进行文章合作写作

问题1:为什么合作?选择谁合作?

一个人的思路容易走向困境,需要通过碰撞和对话才生新的想法。一个人做事太随意,容易放弃,不易坚持,因此不一定能够完成工作,两个人合作可以互相鼓励,大大加强了完成工作的可能性。一个人可以很好的统揽全局,观点比较一致,两个人或者多个人容易有观点冲突,难于协调统一。因此,对于写作而言,不易太多人,而且需要有人进行布置和统帅。合作者最好能够优势互补,各有所长。因此易选择专业背景不同的伙伴进行合作,这样便于分工和增加责任感。

问题2:怎么合作?
首先需要介绍一下google docs服务,以及这种服务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1、设立明确的deadline,如果没有deadline文章就可能陷入长期的无止境的纠缠之中。
2、开始就确立好组织者,并由组织者来控制全局,选择和组织其他作者参与。协调分工,使得各尽其能,各负其责。参加合作的人,认领颜色标记。
组织者要担负起主要责任,从发起到结稿,完整负责
需要确定文章的主要标题、内容框架、思路、读者、杂志、文献等。
参与者需要贡献自己的想法、补充、批判性和建设性意见并参与具体段落的编写和完善,并且努力达到贡献文章内容的三分之一。
最后依据贡献多少,来决定署名的顺序。

问题3:怎么写?

3、文章撰写的一般过程:

3.1 初期
头脑风暴——收集文章的要素
灵感捕捉——信笔写来
利用(XX 署名@)或者comments来实现异步对话和沟通,利用状态标签来协同工作。

3.2 中期
  • 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整理、剪裁(剪裁是一件痛苦的事)
  • 明确写作目的和内容和读者,建立框架,确定标题
  • 完善框架中的各个段落
  • 小节全文
3.3 收尾
完善文章的结构,比如补充参考文献,写摘要、关键字、作者信息。

投稿时要把投稿文章发给合作作者,一定要做到守信、坦诚、公正、并珍视这种合作关系。

问题4:我们能从合作写作中获得什么?
4、合作中可以学到什么?
4.1 向别人学习
  • 别人是如何写文章的,技术,技巧
  • 文章写作的过程
  • 别人是如何修改文章的,别人心目中好文章的标准,比如按照读者的视角审视、突出主线、精炼文字
  • 留心别人的写作准备、选题、写作思路、论证方式、语言、写作策略等

4.2 向过程学习
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及时的反思和总结,改变自己的错误认识或看法
锻炼自己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


总结:

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要毕业了,还再为写文章发愁,然后埋头写作,但是收效甚微。其实写作是一门技能,它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
的,而需要循序渐进的积累和练习;它也不是可以闭门造车就快速增长的,相反它需要与人交流、观摩、切磋;另外写作还需要换位思考,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和文章的受众,进而选择内容、素材和写作风格,所以写作和做演讲一样,它需要把读者、内容和写作目的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然读者受益,让著者满意,让内容成为读者与著者心灵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