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信息社会的今天,教师可以更便捷获得更多的教学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是教师的学习资源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参照。比如教师要准备一节课,比如说公开课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课,如果教师有很强的愿望想把这节课上好的话,那么更广泛的获得这些信息,并且有重点的有选择的进行参照,然后再基于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来设计这节课,那么在起点上就可以站的很高。

这些信息可以是图书馆里的书籍和cd,也可以是互联网上的教学视频、图片、教案、课件,还可以是正式发表在教学科研杂志上的研究成果。显然每个信息的价值和可信度以及可参考性是不同的,特别是,教师如果能基于科学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来设计和把握一节课,那将是非常有益的。不仅有利于与自己把课上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也将有助于沟通理论与实践,让研究成果转化成教学实践收益。

现在广为提倡的,教师要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不仅是教师要发表论文、做课题,教师还要阅读和借鉴教育研究的优秀成果,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教师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先锋。而这种实践的过程往往会伴随着实践智慧的产生,将之外化表达之后,就可能会对同行非常有帮助。个体的实践是困难的,那么我们就考虑彼此连接起来,进行教师的群体实践。群体的实践不再是相互规避的,而是相互信任和积极依赖的,只要每个人积极的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不再怀疑,不再等待和犹豫,利用集体的力量聚合资源、智慧、人力,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高效的学习者、实践者,成为一个高效的学习型组织。

分享不仅可以分享各种问题的答案,还可以分享问题本身。如果你遇到一个教学实践问题或者一个电脑问题,不妨把这个问题与相关人群进行分享。因为很有可能其他人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而你的问题表述可能正好有助于他表述他自己的问题。知识的本质功能就在于解决问题,所以记录或者分享知识也应该以问题为中心。

建议大家以下面的格式分享自己遇到的问题和最终的解决方案:

1 问题描述
一个问题描述最好包括3个部分:问题句、关键词(或者说tag)、问题产生的情景。其中问题句尽可能包括主要的关键词并且是以问句的形式出现;关键词的作用是便于日后搜索或整理;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其他人更好的理解你的问题。

2 解决方案
也就是你通过搜素或者其他会员帮助获得的并且经过检验有效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最好先概括主要的解决思想,然后在具体的描述解决问题的步骤,最还图文配合。

3 参考资源
比如哪些对你解决这个问题有用的网址或者书籍、人物等。

大家按照这样的方式记录和分享知识,不仅便于自己日后使用,而且也有利于知识的传播,这样才能一劳多得,才能发挥群体互补的优势。

之所以设定这3个基本内容,在于它们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同时也是知识分享不同阶段的产物。问题描述的功能在于提供知识引用的情景从而体现知识的价值;解决方案给出则诠释了从显性概念到隐性操作的过程;参考资源则给出了知识的链接性,为进一步链接(资源与资源,人与资源,人与人)提供了可能。

我对社会化学习的理解
社会化学习就是走出去学习。像小说里的传奇故事一样,主人公要四处拜访名师虚心求教,最后才能集各家所长,为我所用,最后甚至自创一门武功甚至门派。走出去学习的方式到了现在有了完全不同的方式,一个人可以足不出户,利用各种媒介就可以到达世界的很多角落。网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一个人只要通过email就可以外界交流,而且并不限于此,每个人如今都有众多的网络分身,世界上在存在一个真实的我的同时,也存在众多分身和影子分布在各个虚拟的网络。

社会化学习的途径: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在实践中摸索尝试解决,在实践中解释朋友,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提高社会化学习的几个方法
1、通过实践来清晰的表述和界定你自己的问题,让自己有一个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2、充分利用已有信息,提高自己搜索的精度和广度
3、找到解决过类似问题的专家或学习群体,获取信息反馈
4、在有了明确路线和方向之后,或者有了专家指导后,亲身实践解决问题

这一年的重头戏是论文工作,我做的方向是生物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从选定题目到现在还没有完成数据的收集老看,自己的这7个习惯执行的还不好。自己另外欠缺的就是周期性的总结,我没有总结的习惯,但是却又发散思维的特征,常常想着想着就可以冒出一些新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又比较模糊,不容表达清楚,我也对这些想法做了记录,但是还是难于派上用场,究其原因就是刚才提到的,缺乏总结的习惯。其实总结是一种反思的方式,总结是痛苦的过程,因为总结一般是对已发生的事情的回顾和剖析,或者说洞察,发散可以说是在做加法,而总结则是要做减法,凝练,概括,检讨,回归现实,所以对于我这样的总是喜欢有些幻想的人来说,总结确实是非常痛苦的事儿。

总结和反思自己也需要一个框架,七个习惯就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框架。


从这张图来看,自己欠缺之处在于“要事第一”自我控制 以及“知彼知己”的沟通能力。

要事第一说起来简单,但是操作起来对我很困难。因为有的时候要事也是难事,难事是不要做的,所以迟迟做不下去,而且在生活中也很容易被一些不要紧的是干扰。要事第一的难处在于合理拒绝干扰,强横的法则执行意识和监控能力。

沟通也是同样重要和困难。实际上,人与人的沟通是社会化组织形成的根本途径。沟通时双向建构的过程,沟通也有很多技巧,此外沟通也要消耗时间成本。在论文实施的过程中,有效的与教师进行沟通成了我论文推荐的障碍,直到现在还没有很好的解决。一线教师非常忙,他们视乎只为了眼前的课时疲于奔命,而对于其他无暇顾及,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课时太多,会太多,没办法”。我真想努力帮助他们改变这种现状,但是我在技术和方法上的努力视乎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许这就是技术与教学生活整合的困难之所在吧。

关于技术如何与教师教学工作和生活整合,是我有一个想关注的目标。对于这个问题,欢迎大家评论或者用博文讨论。今天先总结到这里。


社区的本质是人,不是个体的人,而是群体,而且是有组织的群体。与企业的成员之间紧密固定结构相比,社区成员之间的则是相对松散和灵活的结构。社区不同成员按照其行为划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经常分享信心和观点,暂称为分享者,相应的还有,反馈者,发问求助者等。每个人专长不同,又可以分为技术者,社交者、组织者和学习者。每个人可以有多种身份,正式多种身份的自由选择性,使得学习社区更加的让人愉快,也就是我在这里,是因为我喜欢在这里


由于社区的主旨是共同学习,师徒关系也是学习社区的最主要关系。这里师徒关系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傅永远是师傅,徒弟永远是徒弟,而是师徒关系因事而定,因时而定。也许今天我是师傅,明天徒弟已经赶超我成为师傅了。曾经有些成熟的社区,为了让社区成员内部形成更有意义的关系,推出了mentor制,也就是新成员先说明自己的需要和学习目标,然后社区为他推荐一个mentor,再以后的学习中mentor可以更多的给于新手指引,当然新手也可以主动积极的向其他社区邮件列表求助,mentor也可以推荐其他社区成员给自己带的新手。当新手发展到一定程度成熟之后,又可以去带领其他新手一起学习。如果站在学习的这个角度,每个学习社区的成员都是学习者,所以说mentor也好,说learning leader也罢,其最本源的身份就是学习者。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现在有一个名词叫导生制,在地址栏输入这三个字之后,自动转到了一篇博文:导生制 http://hi.baidu.com/ileo/blog/item/26b210df19679b1062279849.html,有署名的原文链接: http://www.sysy2000.com/Html/zhyy/133635993.html



也许我们把这个导生制改造一下,就可以形成一种网络学习社区可以实用的组织方式,实际上肯定已经有这样组织的社区了,至少在我所知,cindy参与的深圳的ToastMaster就有这样的mentor。而这样的一种有组织的导学制可以帮助社区更快的形成有意义的人际网络,同时也能让社区以强带弱,以老带新,让社区知识继承和创新焕发活力。

以下是一张学习社区导生制(Learning Community Monitorial System, LCMS)示意图






我们有很多关于网络资源的知识和如何使用的技巧。
我们想利用这些知识和技巧达成梦想,完成工作,营造一个适合自己学习同时也适合他人学习的环境,而每个人都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

但是我们的知识和技巧是有限的,而无选择的学习和记忆是没有前途的,所以我们正在试图从个人记忆向着群体记忆过渡,从而应付复杂多变的、信息过载的生活工作环境。

但是我们遇到了很多困哪,沟通的成本,目标的不一致,技术脆弱性和变更性,以及平台的破碎化等。如何面对和解决这写困难呢?

chunlei‘s Google reader分享:
http://feeds.feedburner.com/google/lukezhang?format=xml

Delicious的茶吧收藏
http://feeds.delicious.com/v2/rss/chunleizhang/bundle:bioteahouse?count=15

茶吧google group新帖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bioteahouse/feed/atom_v1_0_topics.xml

博客聚合
http://www.planetaki.com/bioteahouse

3分钟
教师提问后,如果这是一个只得让学生花时间思考的问题,那么也应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个时间叫做wait time,通常要有3分钟左右。 而那些试探性的问题,学生能够张口就来的不需要思考的问题,设置的目的是检查学生的状态和注意力,对于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作用不大。个人觉得一堂课至少要给一个3分钟思考的重要问题,教师不能只是给出一些没有挑战性的问题,或者给出挑战性的问题,却不给足够的时间,急于讲解。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设置一些好问题,并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进入角色,达到愤和悱的状态,然后才好启,才好发。急于求成,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0分钟
这个数字可能不一定确切,但是大概是这个时间。在一节课中,一班学生的注意力或者说认知高潮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如果教师一个劲儿的讲,并且不采用其他一些策略吸引学生参与的话,课堂的后20分钟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20分钟也应该是教师理想的精讲时间的上限,40分钟或45分钟的满堂讲授,不仅教师很累,学生也会很累。那么是不是教师也应该考虑给学生多一些时间表演呢,教师不能老是抢戏,要知道独角戏很难演的。

课前5分钟
我还发现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会至少提前5分钟进入课堂,进行课堂准备。比如把课件放到电脑里,并打到屏幕上,交代课代表一些关于作业的事情,解答学生一些疑难,并且在正式打铃前1-2分钟,就开始维护课堂记录,让学生回到座位,拿出书本,安静下来。这也是一种争取课堂时间的方法。否则这些准备工作就可以占用掉5分钟的课上时间,如果每节课都是这样,一个月就相当于少上了2节课。

演示文稿一般的要求
1 文字不能太多
2 文字字体要足够大
3 色彩搭配要合理(比如黑白、蓝黄等)
4 图片和文字搭配
5 风格统一

教学课件的要求
1 要有一个明确的目录结构,最好有一个先行组织者
2 要与讲课的大体顺序相一致
3 一节课不能让学生抄的太多
4 一节课的幻灯片的张数不超过20张
5 美观大方,且没有分散注意力的多余图片或声音
6 选择生物学专用图或视频,且重点突出,能帮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用google 搜索到的一些网络论坛和资源
关于制作课件的软件介绍:http://wenda.sogou.com/question/31807253.html
power point快捷键使用:http://www.51xue.cn/jsj/office/powerpoint/20090220/6281.shtml

课件制作的论坛:
http://www.jiaoshi.biz/forum-129-1.html
http://www.jszy123.com/


这句话出自《论语》,下面引一段解释。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此,朱熹的解读是:“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
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011f0100bykg.html
可以对应为认知冲突,百思不得其解的状态
可以对应为好像有想法但是缺乏表达的语言
则是为了解决认知冲突而进入科学概念,而使学生豁然开朗。
是给学生提供表达的词汇帮助其达其辞,而让学生清晰表述。

同时这句话涉及到了教学时机的把握的问题,只有当学生愤时方启,悱时才发,否者教师光顾着自己启发,学生还没有进入相应的状态,那么也必然是教师自己瞎忙活罢了。

因此,优秀的教师,要能相仿设法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状态,并且及时应对,才会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我画的一个概念教学的V型图,表征了如何通过示例和问题的配合使用,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体系,解决主要问题。





那么教师有哪些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呢?这里收集了一些资源:http://bioteahouse.ning.com/group/concept

如果感兴趣,欢迎您的参与。